欢迎来到时代阳光
F2 人物

田道法 青年力正MAX

田道法 青年力正MAX

如果你对田道法这个名字还略感陌生,他办公室门上的门牌会告诉你: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——田道法。出生于木匠世家的田道法差一点就子承父业,采访时,他特别说:我是被迫走上中医这条路的。

 

采访时间约在下午3点半,是因为田教授在电话里说“3点以后才有时间”。他每周三、五上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坐诊,看完所有病人往往已到下午。办公室在医技楼四楼,上了电梯后还要绕一个弯。患者找不到就给他打电话,而几乎每一位,他都会起身出去迎接。

我到的时候,人并不多。从医47年的田教授鹤发童颜,一眼看过去就和“老中医”“传承”划上了等号。一位姑娘说:田教授是我见过的最负责的医生,上午看到1点钟,下午还打电话要我回来复查。而她离开半个小时后,又折返:医生,我是嗓子不舒服,你开的都是治鼻子的药,不会搞错了吧。

田道法耐心地解释,鼻子才是根源,他甚至用医生少见的信心满满的语气安慰她:不用担心,你这个肯定没问题。

 

其实最开始,他的志向并不是学医,受木匠父亲的影响,田道法最初的理想是做机械。乡里合作医疗站缺一名药房管事的,在父亲眼泪温柔的逼迫下,他不得已,接过了中药房的戥子、研钵和药斗。这一拿起,就再没放下。

同在医疗站负责治病的,是一名乡间老中医。其时“六二六”指示正如火如荼地开展,中央号召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,不少地方都兴起了医疗队培训、贫下中农学生边学边实践的氛围。17岁的田道法和老中医同出同入,虽然没有经过拜师仪式,可在外人和他们自己眼里,也是正式的师徒关系了。

上班第一天,师傅就给了田道法两本书,《雷公炮制药性赋》和《中医理论基础》,一本讲药性,一本讲病理,要求他背。师傅看诊,也带着他。回想起这段日子,田道法用“没兴趣、不理解、效率低”来形容……始终提不起对中医的兴趣,但师命不敢违,只能死记硬背。好在年轻,死记硬背也让他考进了地方卫校,开始接受系统的医学教育。自此,这才断了回去当木工的念想。

今天,田道法办公室的墙上,挂着“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”管理制度。在百度百科的“田道法”词条下,有这样一段话:已毕业的研究生中,多数均已成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,其中教授1名,副教授6名,硕士生导师3名。

对于教过的弟子,他的要求也与当年师傅要求自己如出一辙:作风要好、学风要好。“作风是对病人要热情、认真,不能敷衍塞责,再忙也要认真地看,询问病史,听病人讲。好的学风,要坚持带着实践中的问题学习书本、查资料,把问题彻底搞清楚。”

这或许是中医最大的特点——除了熟知基础理论、药理药性,上一辈的经验、精神、文化也这样毫无保留的传承下来,却又并非一成不变。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临床经历,形成选方、诊断时的特有认知,再传给下一代,下一代再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重新总结自己的认知体系。中医就这样在一代又一代人中完成复制——更新,永远保持着它的“青年力”。

 

田道法形容,自己学医的路程是“波浪式”的。他真正对医学产生兴趣,并不是在学校,而是从卫校毕业后,有了一定的临床感性认识开始。1970年,在卫校实习的他跟随医疗队来到山区,当地麻疹正流行。一个农户的小孩麻疹转为肺炎,经验不足、药械有限,1岁的婴儿在医疗队眼前夭折。这个早夭的婴儿给了田道法极大的震撼,“一辈子都记得,也是一种动力,有些问题,必须要搞清楚。”

就这样,在卫校奠定了理论基础,回乡后赤脚医生的经历增加感性认识,积累了问题进入大学深造,再回到临床看病、教学……研究生、出国进修,理论与实践交替前进,中医与西医两相结合。对自己的知识结构,田道法很满意,他觉得这种模式更有助于经验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而不像现在的学生一口气读下来,到了临床依然一片茫然。

在澳大利亚进修时,中医之风已经相当盛行,悉尼科技大学里甚至有中医学院。一位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老太太,通过田道法的中医药物治疗,增加肌肉的张力,成功放下了呼吸机。中医给了不愿手术的患者更多选择。“当赤脚医生时,就有很多底层农村患者,有的喜欢中医,有的喜欢西医,有的同时一起用”。所以自那时起,他就开始尝试中西医结合治疗,不管中医西医,治好病是唯一的标准。

现在每天,他都会登录美国国立图书馆的官网,查询社会、文学、医学类文献,尤其会关注中西医结合治疗类的文章。他的电脑“专题文献”里有158个子文件夹,每个文件夹中都有至少20余篇研究资料,全是这几年从各类科研网站上保存下来。点开一篇文档,不少英文字体都标注了红色,更重要的会翻译成中文。对于中西医之争,田道法直接说:“(有些人觉得)矛盾,是对两种医学都没有研究到位,是认知不够、层次不够。”随意翻看这些英文资料,一位西方的口腔科医生用中医阴阳理论解释口腔内微生物平衡;部分西医选择中医介入肿瘤疾病的治疗;一群专家形成共识,将推动中西医结合列为儿科的二级学科……这些国际最新的研究,通过一根细细的连接线,如河水四散分岔,浸入田道法脑海中,推动更大的进步。

尽管中西医在技术角度差异很大,但两者哲学层面的分歧越来越小。去年底,美国部分专家在精准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“精准健康”的概念,强调疾病以预防为主,与中医的上工治未病异曲同工。科学在螺旋式发展,田道法笑称,越是中医,越要敢于“跨界”,敢于实践,才是年轻中医师成长的正途。

华体网(中国)有限公司 .版权所有.
备案号:湘ICP备11019517号-1